收藏最能看懂人品和人性

栏目:藏品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28
收藏的行为和收藏的藏品都讲述了收藏者的故事。

    如果仅仅把收藏看成是一种爱好也无人反对。本人看来收藏绝不仅仅是爱好和情趣那么简单,收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更是可以把人性和人品看得清清楚楚的一种特殊商业游戏。

    一般来说无论你收藏什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种交易行为,即使是别人的馈赠也存在人情世故或者礼尚往来,也可以成为是一种交易。既然存在交易就可能存在公平交易、盈利、亏本这三种情况,没有例外。于是就出现了公平交易双赢的买卖,出现了亏本或者只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因为古董和文物特殊的艺术和技术含量以及不同的人们对于不同物品的认识认知或赋予的涵义不同,让文物或者古董以及藏品在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心理价位,不足为奇。

    我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有着太多的体会,感想也是丰富多彩或者五味杂陈,各有千秋。文革时期出于无聊或者填补学习生活的嫌隙开始了集邮收藏,重要的是那不需要什么经费或者资金。只要勤快一些和亲朋好友或者邻里相亲打个招呼把信封要过来用水一浸泡也就搞到了想收藏的邮票,当时也只是觉得好玩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还可以在未来的岁月里价值飙升赚钱。那个时候管谁要几张邮票都是免费的,也可以遇到那些你索要他就当成宝贝的人,但毕竟是无本的买卖,大可不必斤斤计较。我有一个远亲的伯母东西即使放的发霉乱掉也不会有任何施舍,东北人形容这样的人心眼比针眼还小,的确是比喻恰如其分了。

   在一个衣食住行都令人担忧的时代,在一个吃了上顿愁下顿,在一个衣衫鲜少补丁的时代你除了免费的邮票还能够收藏什么,不言而喻。没有人们知道我们其实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居然就是收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留下来的老物件居然都是称得上收藏级别的物品。更令人感到欣慰和兴奋的事情是我们终于等到了上个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仿佛人们的思想一夜之间得到了解放一样,文化艺术从此不再被定义成为政治概念。

   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再次在十年动乱文化浩劫结束后再次堂而皇之的走上了新时期的大舞台。我们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个把中国引向光明和伟大的新时代。当人们被禁锢的文化思想得到解放之后迸发出来的艺术火花和创造力如万马奔腾翻江倒海势如破竹,人们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就是在告诉人们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和潜力,把生产搞上去,把经济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后来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伟大目标。可以说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理解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既要物质文明又要精神文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同样是伟大的尝试和伟大的举措,那是在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束缚了十年之后,人们还是瞻前顾后充满政治迫害和犯政治错误的条件下提出的口号。

    这如果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也可以称得上是放心大胆发家致富的风向标。多年以来我都对当年邓小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决策高歌不止,有人不懂得历史和现实对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妄加评论,对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横加指责的愚蠢行为我非常反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是在大学里度过的,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由启航到加速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活跃起来,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已经是处处的风景。我们开始学习中西方的文化,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想正在方兴未艾。我们其实还根本读不懂什么是民主更确切的说什么是西方的民主,因为我们毕竟是闭门造车闭门赏车。

    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接触到更加百花齐放的文化和艺术,我们除了黄山恋,小花,苏醒,后来又出现了红高粱,菊豆之类更为广泛的电影题材。可以说即使在这个时候我们在看国外的教父、抢了钱就跑、斯嘉丽、金色池塘、针眼等一些外国的影片时也无法欣赏到现实主义的写真镜头,那可以说还是一个半遮半掩的半开放年代。因为痴心不改或者痴心难改的缘故,我依然坚持着集邮的习惯和爱好,不同的是我和学校的集邮协会没有任何瓜葛。因为学校的集邮协会的会长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他喜欢讨女孩子的欢心,也喜欢巴结领导,这样下来我觉得我和他在一起搞集邮肯定合不来,于是独辟蹊径自己收藏。

    在这个时候我还非常喜欢收藏一些有关影视的收藏题材,但我不是现在的追星族,原来也不是。我剪辑和收藏着精彩影片中的精彩图录,还是和许多人有很大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缘故,我对文革题材的东西即使不是情有独钟也算是充满情愫。我收藏了许多文革时期的剪纸、油画宣传画、文革的雕塑、毛主席像章、塑像之类。毕竟那是一个相对来说经济比较拮据的时代,我虽然喜欢陶瓷艺术品和书法绘画,但是还是因为囊中羞涩无法一揽无余。我也喜欢书籍,尤其是中外古今的名著。但原版的外文书籍实在是太贵了,即使是香港的盗版书籍我们在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小卖部也不敢信守拾得。好在我们终于等来了机会,等来了让人无法不欢呼雀跃的机会。美国的某个学校因为停办居然把学校的馆藏书籍全部送给了我们大学,莫大的操场摆开了甩卖。我在此买到了我认为迄今为止最令我珍爱的一本书,纽约时报从1900年义和团运动---198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整个时期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和正面信息。可以说这绝对是一本价值非凡的历史性文物,至今爱不释手。

    除此之外我还收藏了一些西方艺术、国际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的世界名著,令我高兴非凡。但无论如何那毕竟是一个以学为主兼学不让的时代,繁重的学习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小有时间去搞一些收藏性的东西。因为生活在蒙古大草原的边缘区域,喜欢马文化也就用寒酸的零花钱购买一些奔马的瓷塑之类,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达到尽情发挥创造艺术的境界,所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生产的艺术品也只能算是艺术黎明前的小曙光。这也是我们研判上个世纪艺术品的重要参考因素,接下来就是我们毕业之后中国集邮的滑铁卢或者说全面崩溃。1988年我带着解放区的人们好欢喜的心情走出了大学校园开启了工作模式,正当一切还在充满好奇的时候,一件令人更加好奇的大事发生了,那就是1989年夏天发生在北京的一件大事----有人称之为反革命暴乱,有人称其为学潮,也有人称其为学生运动或者民主运动。其实我目睹了这次事件的大致过程,我和这些概念中的定义有很大的分歧。这是一次相当有背景有阴谋有意图有破坏性和充满积极意义的特殊事件,任何人都无法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放弃了从事多年的集邮还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发现当时可以制作伪钞的印刷术再去复制我们的传统工艺的邮票已经是小菜一碟,什么祖国山河一片红、向阳院故事、扑通、蓝军邮、绿军邮、红军邮都可以成张整版的飘向了集邮市场,我意识到中国的集邮已经到了名存实亡或者说是寿终正寝的时候。于是我放弃的集邮开启了更令人困厄的收藏之路,更确切的说是痛苦的收藏经历。

    我把收藏定性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还是直言不讳的说我真正读懂了收藏的心酸和坚持的不易。收藏需要太多的经历、财力、人力,更重要的是智力。在众多的收藏者中,真正搞收藏懂收藏的人是九牛一毛或者说是凤毛麟角。本来是一项高雅的行为,因为掺杂了太多的低俗和商业成为让原本高雅的收藏变了味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究竟怎么做,你的思想和境界说了算。